歡迎您訪問濟艾堂生物網(wǎng)站!
閱讀量:6537 發(fā)表時間:2022-12-18
頸性眩暈是指頸椎及有關軟組織(關節(jié)囊、韌帶、神經(jīng)、血管、肌肉等)發(fā)生器質(zhì)性或功能性變化所引起的眩暈,常因工作或勞動時長期處在一種較固定的姿勢,使頸椎軟組織慢性勞損,久之引起頸椎退行性變,椎動脈受到周圍組織的壓迫及炎癥的刺激,或頸交感神經(jīng)受刺激,引起椎動脈控李,使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出現(xiàn)前庭中樞性眩暈。中醫(yī)學認為,頸性眩暈是因經(jīng)脈空虛,經(jīng)氣不足,氣血不能上榮清竅,腦失所養(yǎng)而致;頭為諸陽之會,氣血不能上營頭目則清陽上升受阻,頭腦得不到充足的營血清氣的供養(yǎng)則眩暈發(fā)作。
方一1.取穴 百會、頸夾脊穴。
2,方法用熱敏灸法。用點燃的艾條,在頭頂部百會穴、頸夾脊穴為中心,3cm為半徑的范圍內(nèi),距離皮膚3cm左右實行回旋灸、往返灸。當患者感受到艾熱發(fā)生透熱、擴熱、傳熱、局部不熱遠部熱、表面不熱深部熱及非熱現(xiàn)象中的一種,此點即為熱敏點。先用2支艾條,點燃后,在百會穴、頸夾脊穴(C3~C7)單點溫和灸,患者自覺熱感透至腦內(nèi)的舒適感,并熱流擴散感,灸至感傳消失,醫(yī)師需用手感受掌握者皮膚溫度(以患者感溫熱但無灼痛為度),對熱敏點,完成1次治療劑量的施灸時間因人而異,一般在40分鐘以上,每日1次。
方二1.取穴 風池。
2.方法 用溫針法?;颊叩皖^伏案,取風池穴,選用28號3.5寸毫針,針尖向同側(cè)目內(nèi)毗,直刺1~1.2寸,提插捻轉(zhuǎn),得氣后,將1寸長艾條一段置于針柄上點燃,進行溫針灸,燃盡一段為1壯,每次灸2~3壯,留針30分鐘,每日治療1次,10次為1個療程。
方三1.取穴 大椎、完骨、百會。
2.方法用隔姜灸法?;颊呷∽?,俯于桌上,毛屈曲平放在桌面,額枕于雙手上,暴露后項部、的大椎、完骨、百會穴,將新鮮生姜切成3cmmx0.5cm薄片,在中心用棉簽棒穿4個小禮。上置艾柱,穴位處皮膚外涂萬花油后施灸,患者感皮膚灼熱時,將姜片提離皮膚,旋即 又放上行灸,如此反復。共灸3灶(中型艾灶,高1cm,底徑0.8cm,重約1g,治療時間約20分鐘,每天1次,10次為1個療程,休息2天繼續(xù)下一療程)。
方四1.取穴 百會。
2.方法 用化膿灸法配合針刺法?;颊叨俗?,先取百會穴,剪去穴位處頭發(fā)少許,將艾絨搓緊成麥粒大小艾柱,放在穴位上點燃,待艾娃燃盡前,用壓舌板按壓滅火,然后再在原處放艾灶施灸,一般艾灸壯數(shù)為單數(shù),每次最少灸11壯,最多19壯,使患者頭部有溫熱透達之感,之后在百會穴處擦抹姜汁、蔥汁以促其化膿,如無反應,再補灸1次,以達其效力。取雙側(cè)C3~C7夾脊穴,每次選4穴,以0.35mmx40mm毫針針刺0.8~1.0寸,搶轉(zhuǎn)得氣后,留針30分鐘。每天治療1次,7次為1個療程。
上一篇:輸液反應用艾炷灸法